<漫談當代美學>
康德:一種自然美是美的東西;藝術美則是將ㄧ件東西作美麗的呈現。為了將一種自然美當作自然美,我不必預先對此對象應當是怎樣的事物具備一個概念;也就是說,我不需要其材料目的是什麼,因為使我們產生快感的是其形式本身,而不是我知道它的目的是什麼才有快感。不過,如果這對象是被呈現的一件藝術品,而且被界定為美麗的,那麼,由於藝術的目的每每寓於其原因(與因果性)之中,我們必須先有一個這個東西是什麼的概念。而一件東西的完美來自其內在的多重性與其內在定義一致,因此,對藝術美的任何鑑賞都必須將此物的完美也納入考慮。-《判斷力批判》-
傳統美學理論源自建構於形體之上的形而上學、個人主義基礎之上,但這樣的美學概念卻在20世紀初時被杜象的現成物顛覆,構成現代藝術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、誕生了形式美學的新路徑,逾越了傳統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,傳統的美學價值與意義,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與否定,它無法滿足適用於新的社會價值觀中的藝術形式,於是新的藝術美學理論也隨之誕生,於是出現了現代主義的美學觀。
在現代主義的美學觀中,藝術必須追求藝術完全的獨立性,藝術為藝術而藝術,必須絕對純粹,現代主義的藝術即為個人原創性之風格化的時代特徵,現代主義的美學理論本質可說是心理主義,根據內在生活的反映來體驗和解釋世界,並且認?支配現代社會的兩大對立精神「社會主義」和「個人主義」的精神趨向都是審美的世界觀,前者是對金錢生活機理導致的冷漠和孤獨的過度反應,後者則是對平均化和一般化的過度反應,因此,審美的現代性標準是源於對?蒙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,厭惡中產階級的價值標準,並通過極其多樣的手段來表達這種厭惡,從反叛、無政府、天?主義到自我流放,形成強調自我存在與個人價值理念的美學觀感。
然而,當現代主義的美學觀形成,現代主義卻又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矛盾性,秩序的確立同時又導致失序,導致後現代性的?生,雖然後現代主義的誕生並不意味著現代主義的某種終結,英國後現代評論家詹克斯(C. Jencks)也提到:這種「現代主義」的延長與增幅,乃是「後期現代主義」的表現,而「後現代主義」則是普普主義以後的古典整合;但,後現代主義仍是讓現代主義所建立的美學觀遭受巨大的打擊與質疑,藝術家不再是超凡絕俗,也無需特異獨行,在解構理論、精神分析、性別意識、後殖民論述等影響下,使得後現代主義除了反現代主義之外,更有其他錯綜複雜的可能性,因此後現代主義,不但眾說紛紜,更常有對立相反的矛盾現象,藝術的純粹性再次被推翻,藝術不只在藝術間存在,更交錯其他的類別,並超越原有的範疇,繪畫不只是繪畫,雕塑也可以不是雕塑,可以是綜合媒材的組合,也可以解放平面與立體的束縛,藝術創作與主體構成的關係,在這個網絡化、非線性、數位化、資訊化的社會文化階段中也重新被探討,因此,後現代主義的美學觀是無法被確實定義的,只能說它的範疇是重新組合一
切異於現代主義的美學觀點,而在這樣一個美學觀無基準的時代中,那麼生活於現今的我們要如何才知道什麼是藝術?什麼不是藝術?
哲學家納爾遜.古德曼認為不能用充分的和必要的特徵來確定藝術,他主張:「不應當問什麼是藝術」這個問題,而應當問:「一個對象在什麼情況下才被稱為藝術品」。在此前提下,同樣的東西因所處的位置不同,其所賦予解讀意義就產生不同的結果,即為符號學中,意符與意指彼此間不再具有唯一的指向性時,任何事物皆有被確立為藝術品的可能性。對於當代藝術,我們或許只能如此地進行認定。雖然如此,當代藝術卻無疑與現代藝術、後現代藝術有著內在的關聯,即使在呈現形式上經歷多重的變革,但在某些內在的質性上,卻是持續的。正如當代社會正是奠基於現代社會的概念,當代藝術即是逐步建立於此新的文化基礎上,更在現在借用數位媒體為直接介面,或以「數位狀態」為內在特徵的多元媒介,展現其時代的特有藝術感知形式。那麼什麼樣的美學觀念會適於當代藝術?
由於當代藝術的可能性,是正在持續的變形和發展之中,此刻的我們處於一種網路數位文化階段,被迫面對虛構性事物與自然真實等量並置的情況,個人不斷面臨選擇的當下,個人、生活與自我的關係如何確立?藝術與人的關係的是否有新定位?正由於處於進行的當下,所以現階段的我們是無法在有距離的觀點下,下一個有效確實的定義,不過,至少能摸索出一些脈絡,在這裡舉班雅明《自傳書寫》中的一段文字作為結語:當代藝術決不是純美感的,甚且如果相信藝術時刻就是美感時刻,企求由美感範疇獲得感動,將出現與當代作品完全疏離的後果。因為當代作品的非美感化?現實化,已讓藝術傾向跨領域範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